学生成长
期中考后这样分析试卷,分数才一次高过一次

目前,各校期中考试基本结束,成绩也陆续出炉,不知道各位同学考得怎么样呢?

考试的功能有两种:检验和选拔。除了中考、高考、竞赛类考试以外,其余几乎都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调整学习方法。所以,考后试卷分析其实是考试的一部分,或者说考后试卷分析才是真正收获的手段。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动起来吧,和孩子一起分析分析期中试卷!

一、整体总结

大家成绩出来了吗?试卷应该发下来了吧,建议大家先对自己的考试整体情况做一个总结。大家对自己的成绩都有一定的期望值,那么,这次考试,你是否达到了期望?名次、成绩是上升还是下滑?如果上升,是因为题目适合你?还是同水平的同学出现了失误?还是你的水平真正上升了?如果下滑,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总结是考试总结中最重要的一环。有两种情况很可怕,一是根本不进行总结,那么你下次可能还掉在相同的陷阱里。二是“就题论题”进行总结,这样的结果是你下次可能掉在一个相似的陷阱里。

那么,如何正确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呢?

从逐个分析到整体分析

从错题分析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比如:

1、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

2、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3、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4、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5、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丢分原因大体包括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而不仅仅发生在考试的过程之中。

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

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

上述问题逐步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研究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应只看错题,对于自己当时答起来不顺利思维有障碍的题,以及凭运气做对的题都要关注。应着重对这部分题涉及的知识做一个由点及面、更深、更广的复习。千万不要就题论题,因为这样的总结只是让你多会做一道题而已,下次类似的题变一变形,可能又错了。一道题错了,可能是你相关的知识体系就没有搞清楚。

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

(1)以数字回答各个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等。

(2)以数字回答最不该丢的5—10分。“最不该丢的5—10分”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及。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进步也就很可观了。

(3)任何一处丢分,在存在偶然性的同时都存在着必然性。

建议会学习的同学能够做到既看到现象更看到本质,能够以自己的分析来回答:丢分的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基础没有掌握?

从口头分析到书面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十分必要。所谓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潜意识的,可能表现在口头上,最好是表达在书面上。从潜意识的存在到口头表达是一次进步,从口头表达再到书面表达又是一次进步。书面表达是卷面分析的最高级形式。所以,各位同学可以在考试过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是后来进步的重要阶梯。

从归因分析到对策分析

现象分析、归因分析与对策分析是逐层递进的分析,现象分析是基础,归因分析是桥梁,对策分析是目的。

现象分析回答了“什么样”,

归因分析回答了“为什么”,

对策分析回答了“怎么办”。

如果能够把这些分析“格式化”(拿出固定样式),把每次的分析都做出相互对比,那么进步与退步的历程就清晰了,学习发展的路径也就明朗了。所以改完的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学生有下面三件事要做:

1、 要“马上写”:首先把做错的题,重新抄一遍,然后写出正确的答案(包括过程,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其次把要求写出前一段学习中哪些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或是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要求。

2、要“及时析”:这一条最为重要,及时写出试卷自我分析。包含以下要素:

①考试的综合评价,即哪些题目做得比较好,哪些题目存在失误?

②错题纠正,即要写出正确答案,主观性试题还应根据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补全点。

③对错题进行归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就错误原因而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对教材中的观点、原理理解有误,或理解不广、不深、不透;

二是对某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未能掌握.或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是表现在答题时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遇到复杂些的论述题,便产生恐惧心理等,从而造成失误。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原因,就应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要点及原理内容认真地加以再复习巩固,真正把其弄懂弄通(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原因,就应该要求自己务必掌握住某一题型的答题要领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其作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但更关键的还在于对某一特定试题具体作答的“个性”和“特殊性”,只有细心体会,才会有所感悟和提高;如果是第三种情况的原因,就应在平时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良好应试心理素质,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心态,在答题时做到“从容不迫、沉着冷静”。总之,建议要找准失误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提高应试成绩。

3、要“经常翻”:试卷自我分析写完后,和试卷粘贴在一起,要注意累积保存。积累多了,亦可装订成册。千万不要束之高阁,要经常翻阅复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一、掌握规律的目的。

错题的处理方法

① 会做而做错的题

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心知肚明很有把握的题,却没做对;还有明明会又非常简单的题,却是落笔就错;确实会,答案就在嘴边盘旋,却在考场上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有时一走出考场立即就想起来了;有时试卷发下来一看,都不太相信是自己答的,当时在考场上怎么会做成这个样子等等。这类问题是低级错误。出现这类问题是考试后最后悔的事情。

如何消灭“会而做错的题”呢?

详细的分析错因

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那就定义为“审题错误”;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那就定义为“计算错误”;有些错误是在草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漏掉了,那就定义为“抄写错误”;有些错误是字词或字母、符号等写颠倒了,那就定义为“笔误错误”等等。总之,一定要分析的具体、清晰。

要定量

就是把这次考试的全部科目放在一起分析,统计每种错误共有几处。各科老师都会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这非常重要,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老师讲的。

定目标

将定量找出的每一种错误,设定一个经过几次要将其减少到趋近于零的目标值。如“审题错误”,我的目标是七处→五处→三处→零;“计算错误”,我的目标是五处→两处→零等。  

找出改进方法

比如说:“审题错误”是否问题出在着急慌张上或是观察不够准确。为什么着急慌张呢?为什么观察不准确呢?可能是考试方法不当,也可能是心理存在问题或是外界干扰刺激等。对于改进“审题错题”,有一种简便易行的通用方法——“慢审题,快解题”。

再如“计算错误”是否由于草纸用得太乱。在考试时,草纸上的演算不能太乱。乱不乱的分界是当回头查找时,你能否找到看清。总之,你的改进方法针对性强否?实用性突出否?有效性明显否?如能满足这些要求,对你就是好方法。

② 模棱两可的题

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就是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或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的等等。这类问题是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的不够自如造成的。这类错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自己记忆不牢、理解不深、运用不活的内容,如何攻克这类问题?

找出这些内容

要搞清楚它是属于哪章?哪节?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的问题等。

搞懂弄通上下功夫

首先翻翻书,找到那个知识点,认真读一读,深入思考,细细回味……经过这个过程还搞不懂,就要请教老师了。即使你自认为搞懂了,最好也要请教老师,印证一下你的思路是否清晰?你的分析是否全面?你的解答是否完整等。

就是找类型题演练

没有一定题量的积累是达不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水平的,当然也不必搞题海战术,这就因人而异了。每做完一道题最好要停下来思考思考,不但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化归能力等的训练。这类问题不是一点儿不懂的内容,是不够精通的内容,经过努力,经过考试的验证,必定会被攻克的。

③ 不会做的题

找不到解题切入点,演算不下去等情况。这类题目往往都是综合压轴题,需要有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提升解题能力,来应对不会的题呢?

对于不会的题,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基础知识是否过关?考试的范围肯定是同学们平时学习的范围,那么同学们就要找到自己平时听课过程中,是否漏掉了哪些知识点,或者没有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

那么,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课堂,认真听老师讲课。如果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就多记笔记,多总结知识点。坦率讲,别把大考小考成绩看的太重。成绩只是用来反映孩子平时学习状态的。反复演练无非是一次次的检验,成绩起伏很正常。所以大家不要担心哦!